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研究生荣誉评选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践为要、知识为基”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切实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分类卓越、多元成才”,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综合奖励办法》及《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荣誉评选实施细则》,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普通全日制研究生,即在校通过注册取得大连理工大学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含在职定向研究生。
第三条 评选基本条件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综合奖励办法》,详细如下: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行优良,遵守学术道德;
(四)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
(五)矢志科研攻关,学习成绩良好,考察学年内必修课程成绩合格(含补考或二考);
(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民主评议良好;
(七)积极参加成长服务类活动,寝室建设情况良好,学年志愿服务时长不低于20小时、寝室卫生平均成绩不低于8分。
第四条 学生荣誉包括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个人荣誉包括综合类和素质能力类荣誉。
第五条 研究生个人综合类荣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就业榜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员标兵等。“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授予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科研突出、二年级(硕博连读博士一年级,下同)及以上的优秀研究生,每学年获评人数不超过研究生参评总人数的10%。
第六条 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荣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组织服务奖、创新创业奖、体育竞技奖、文化艺术奖、社会实践奖,和“榜样大工”等。
(一) 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荣誉主要授予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创新创业、体育竞赛、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国际交流等素质能力提升活动,并取得优秀成绩或存在先进表现的学生。以学年为单位评选,五项获评总人数不多于参评年级学生总人数的30%,其中集成电路学院具体比例要求如下:创新创业奖不超过10%,组织服务奖、体育竞技奖、文化艺术奖、社会实践奖等均不超过5%,如部分单项名额有剩余可由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按照第十二条要求讨论、经公示后调整。
(二) 为鼓励学生分类卓越,在以上五个方面表现卓越的研究生,可在毕业年级参评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最高荣誉——“榜样大工”,获评“榜样大工”的学生可同时获评辽宁省优秀毕业生。
(三) 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荣誉实行学年综合评价绩点制度,每学年按照组织服务奖、创新创业奖、体育竞技奖、文化艺术奖、社会实践奖五项中某一项素质能力类荣誉获评位次折算相应绩点、不同项素质能力类荣誉绩点累加的方式计算,绩点累加上限不超过4.0分,具体折算方式如下所示:
某一项素质能力类荣誉获评位次 | 等级 | 折算绩点 |
[1%,20%] | A | 4.0 |
(20%,50%] | B | 3.0 |
(50%,80%] | C | 2.0 |
(80%,100%] | D | 1.0 |
第七条 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荣誉评选实行代表性成果累计积分制度、成果清单申报制度,申请学生按积分排序、择优获奖。同一项素质能力类荣誉评选出现累计积分相同的情况,按照依次比较最高积分代表性成果分值的方式确定排序。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类荣誉具体设置及评选成果积分要求如下:
(一)组织服务奖
组织服务奖旨在奖励积极参与组织锻炼,在各类社会工作岗位担当服务的优秀学生。组织服务奖成果应以机构人员的任前公示或调整公告为准。申请学生可提出2项代表性成果。
1.根据各类社会工作岗位担当服务情况积分:
(1) 校团委各部门(含校艺术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5分;校团委各部门学生副部长,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各部门学生负责人,校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校自强社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2分;校团委各部门、学生会、研究生会本科大二年级工作人员、研究生工作人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校自强社副职学生负责人或各部门学生负责人,加10分;校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校自强社本科大二年级、研究生工作人员,加8分;以上各学生组织本科大一年级工作人员,加4分;
(2) 大工书院团委、学生会、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2分;副职学生负责人或各部门学生负责人,以及各内设书院团总支、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0分;以上各学生组织其他本科大二年级、研究生工作人员,加8分;本科大一年级工作人员,加4分;各内设书院学生团总支书记、级队长、团支部书记、班长,加10分;学生团总支部委员、级队委,加8分;团支部委员、班委,加6分;
(3) 各学院(学部)学生党总支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2分;党总支部委员,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副职学生负责人或各部门学生负责人,自强社、各楼宇自我管理委员会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0分;以上岗位原则上由本科大三年级、研究生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担任;以上各学生组织本科大二年级、研究生工作人员,加8分;本科大一年级工作人员,加4分;
(4) 各学院(学部)学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级队长,团支部书记、班长,考核合格的团建指导员,加10分;学生党支部委员、团总支部委员、级队委,加8分;团支部委员、班委,加6分;寝室长,加4分;
(5) 经校团委注册的各学生社团主要学生负责人,加8分;副职学生负责人或各部门学生负责人,加6分;其中,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担任业务指导单位、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的社团(目前包括校阳光心理协会、校学习与发展协会、校融媒体中心、校职业规划与就业协会、校学生海外交流协会、校国旗护卫队、校同心民族团结社、校纽扣网络思政工作室)主要学生负责人加10分,副职学生负责人或各部门学生负责人、院级组织主要学生负责人加8分,本科大二年级、研究生工作人员加6分,本科大一年级工作人员加2分;以上各项,如相应社团获评校“十佳社团”、优秀社团,分别另加4、2分,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社团评优加分最多另加2分;
(6) 经学校选拔、培训、认定,并完成当年度军训带训任务的学生教官,加8分;获优秀教官称号者,另加2分。
(7) 学院研究生核心骨干成员,加10分。
2.上述各项,第一项成果按满分计算,第二项成果按该项得分的1/2计算。工作不满一学期不加分,不满一学年加该项得分的1/2;各临时党支部、团支部成员,以及同一岗位已申请勤工助学补贴的,不可作为组织服务奖成果;
3.获评国家、省、市、校、学院级优秀共青团干部、学生干部称号者分别另加20、15、10、7、4分;优秀共青团干部类别中,获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称号者另加2分,获校、院级“十佳团支书”称号者分别另加2、1分;每人每类只计算一项最高分;
4.各二级评审单位按照不少于获奖名额的120%确定入围人数,组织入围申请者通过汇报评审等方式产生获奖人选;
5.新产生的学生组织或现有学生组织调整,由各院级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确定成果有效性及积分分数。
(二)创新创业奖
创新创业奖旨在奖励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申请学生可提出5项代表性成果。
表一:科研成果赋分标准
论文类别 | 总赋分 | 一作赋分 | 二作赋分 | 三作赋分 |
高水平文章数*影响因子 | 4.5*X*N | 3.0*X*N | 1.0*X*N | 0.5*X*N |
国外EI | 4.5 | 3.0 | 1.0 | 0.5 |
国内EI及核心 | 3.05 | 2.0 | 0.75 | 0.3 |
(授权)专利/著作权 | 4.5 | 3.0 | 1.0 | 0.5 |
(公示)专利/著作权 | 3.5 | 2.0 | 1.0 | 0.5 |
科研成果积分为各项科研成果赋分累加。
具体要求:
A. N为文章数, X为影响因子,高水平文章影响因子小于1时, 按1算。
B. 未被使用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可使用总赋分。总赋分被使用后,二、三作者永久不得再使用该成果,否则按照弄虚作假处理。
C. 导师一作的科研成果,可以忽略导师进行排序,导师一作以外的成果,不可忽略导师排序;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等人员排序均不可忽略。
D. 所有科研成果的标注单位必须是大连理工大学。若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工作单位或者通讯作者的工作单位必须标注为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对于不满足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为第一单位论文,如果第一作者为申请者本人或导师,可以按照0.5的系数申请奖励。
注:2017年9月以前,第一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成果,可按表一规则赋分。
E. 发表论文指的是已公开发表和已拿到接收函;实用新型专利不计入分数。
高水平文章期刊
序号 | 期刊名 | 中科院分区 |
1 | ACS MATERIALS LETTERS | 一区 |
2 | ACS Sensors | 一区 |
3 | ACS Sustainable | 一区 |
4 | ACTA MATERIALIA | 一区 |
5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一区 |
6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一区 |
7 | Advanced Materials | 一区 |
8 | Analytical Chemistry | 一区 |
9 |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 一区 |
10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一区 |
11 |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 一区 |
12 |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一区 |
13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 一区 |
14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一区 |
15 |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 一区 |
16 | 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 一区 |
17 | Matter | 一区 |
18 | Nano Energy | 一区 |
19 | Nano Letters | 一区 |
20 | Nano-Micro Letters | 一区 |
21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一区 |
22 | NUCLEAR DATA SHEETS | 一区 |
23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 一区 |
24 | Science Advances | 一区 |
25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 一区 |
2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 一区 |
27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 二区 |
28 | CCFA |
29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 | 二区 |
30 | CCF-A |
31 |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 一区 |
32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 一区 |
33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 一区 |
34 | IEEE Journal on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Circuits and Systems | 二区 |
35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 二区 |
36 |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 一区 |
37 |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 一区 |
38 |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一区 |
39 |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 二区 |
40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 一区 |
41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 一区 |
42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 一区 |
43 |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 二区 |
44 |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二区 |
45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 一区 |
46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 二区 |
47 |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 一区 |
48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 二区 |
49 |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 一区 |
50 |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 一区 |
51 |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 一区 |
52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二区 |
53 |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 二区 |
54 | ACS Materials Letters | 二区 |
55 | ACS photonics | 二区 |
56 | ACS SENSORS | 二区 |
57 |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 二区 |
58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二区 |
59 | Advanced Science | 二区 |
60 | Analytica Chimica Acta | 二区 |
61 | 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 Particle Science | 二区 |
62 | APL Materials | 二区 |
63 | APL photonics | 二区 |
64 | Applied Materials Today | 二区 |
65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二区 |
66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二区 |
67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二区 |
68 | Bioelectrochemistry | 二区 |
69 | Carbon | 二区 |
70 | Ceramics International | 二区 |
71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 二区 |
72 | Chinese Physics C | 二区 |
73 | COMPOSITE STRUCTURES | 二区 |
74 |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 二区 |
75 |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 二区 |
76 | IEEE SENSORS JOURNAL | 二区 |
77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 二区 |
78 |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 二区 |
79 |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 二区 |
80 | INTERMETALLICS | 二区 |
81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二区 |
82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二区 |
83 |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 二区 |
84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二区 |
85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 二区 |
86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 二区 |
87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 二区 |
88 |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 二区 |
89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二区 |
90 | MATERIALS & DESIGN | 二区 |
91 |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二区 |
92 | Materials Horizons | 二区 |
93 | Materials Today Physics | 二区 |
94 | Microchemical Journal | 二区 |
95 | Microchimica Acta | 二区 |
96 | Nano Research | 二区 |
97 | Nanophotonics | 二区 |
98 | Nanoscale Horizons | 二区 |
99 | 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 二区 |
100 | Nuclear Materials and Energy | 二区 |
101 |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 | 二区 |
102 | OPTICS EXPRESS | 二区 |
103 | Optics express | 二区 |
104 | Optics Letters | 二区 |
105 | PHYSICAL REVIEW C | 二区 |
106 | PHYSICS LETTERS B | 二区 |
107 | 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 | 二区 |
108 |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 二区 |
109 | Science Bulletin | 二区 |
110 | Science China-Materials | 二区 |
111 | Scientific reports | 二区 |
112 | SCRIPTA MATERIALIA | 二区 |
113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 二区 |
114 | Small | 二区 |
115 | Small | 二区 |
116 | Small Methods | 二区 |
117 |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 二区 |
118 |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 二区 |
119 | Talanta | 二区 |
120 | Vacuum | 二区 |
121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二区 |
122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 二区 |
123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 二区 |
124 | 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 Systems | 二区 |
125 | 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Letters | 二区 |
126 |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Circuits and Systems | 二区 |
127 |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 二区 |
128 | IEEE Computer Architecture Letters | 二区 |
129 | 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 二区 |
130 |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 二区 |
131 | IEEE Transactions on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 | 二区 |
132 | ACM Transactions on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and Systems | 二区 |
133 | ACM Transactio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 | 四区 |
134 | CCF-B |
135 |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 | 二区 |
13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 二区 |
137 | OPTICS LETTERS | 二区 |
138 | OPTICS EXPRESS | 二区 |
139 | IEEE SENSORS JOURNAL | 二区 |
140 | APPLIED INTELLIGENCE | 二区 |
141 | DISPLAYS | 二区 |
142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 3 |
143 | 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 | 3 |
144 | Nanoscale | 3 |
145 | 2D Materials | 3 |
146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3 |
147 |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3 |
148 | Nanoscale Advances | 3 |
149 | Advances in Nano Research | 3 |
150 | RSC Advances | 3 |
151 |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 3 |
152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3 |
153 | Nanotechnology | 4 |
154 |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 3 |
155 |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 3 |
156 | Analyst | 3 |
157 |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 2 |
158 |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 3 |
159 | Materials Letters | 4 |
160 | Materials | 3 |
161 | Chemosensors | 3 |
162 | Sensors | 3 |
163 |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 | 3 |
164 | Nanoscale Horizons | 二区 |
165 | Scientific Reports | 二区 |
166 | Crystal Growth & Design | 二区 |
167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 二区 |
168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二区 |
169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二区 |
170 | Nano Research | 二区 |
171 | APL Materials | 二区 |
172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二区 |
173 | Photonic Sensors | 二区 |
174 |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 三区 |
175 |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 三区 |
176 |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 | 三区 |
177 | RSC ADVANCES | 三区 |
178 | SENSORS | 三区 |
179 | BIOSENSORS-BASEL | 三区 |
180 | IEEE Journal of th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 三区 |
181 | Journal of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 三区 |
182 | IEEE TRANSACTIONS ON DEVICE AND MATERIALS RELIABILITY | 三区 |
183 | thin solid films | 三区 |
184 | ACS Omega | 三区 |
185 | RSC Advances | 三区 |
186 | Metals | 三区 |
187 | Coatings | 三区 |
188 | Nanoscale | 三区 |
189 | Materials | 三区 |
190 | Nanomaterials | 三区 |
191 | Nanoscale Advances | 三区 |
192 | ELECTROCHIMICA ACTA | 三区 |
193 | Nanotechnology Reviews | 三区 |
194 | Advances in Nano Research | 三区 |
195 |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 | 三区 |
196 |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三区 |
197 |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 三区 |
198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三区 |
199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三区 |
200 |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 三区 |
201 |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 三区 |
202 |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 四区 |
203 | Journal of electronic Packaging | 四区 |
204 | Electronics Letters | 四区 |
20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三区 |
206 | IET Circuits Devices & Systems | 四区 |
207 | 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 三区 |
208 |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ignal Processing | 四区 |
209 |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 四区 |
210 | Applied Optics | 三区 |
211 | IEEE Design & Test | 四区 |
212 | Integration-the VLSI Journal | 四区 |
213 |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 三区 |
214 | IEEE Embedded Systems Letters | 四区 |
215 | IET Optoelectronics | 四区 |
216 | Chinese Optics Letters | 二区 |
217 | Optical Engineering | 四区 |
218 | Journal of Optics | 四区 |
219 | Photonic Sensors | 三区 |
220 | Chinese Optics | 四区 |
221 |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 三区 |
222 |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 二区 |
223 |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 三区 |
224 |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 三区 |
225 | IEEE Journal of th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 三区 |
226 | 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 三区 |
227 |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 四区 |
228 | Soldering &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 四区 |
评分计算方法
按照《集成电路学院研究生评奖评优量化标准(2021年9月)》(注:为2020年9月制定,2021年9月进行细微修订),对课程成绩、科研成果和个人综合表现进行赋分。
(1)硕士二年级研究生
M1=W1+W2+W3。其中,M1为总成绩,W1为学习成绩占30%,W2为科研成果占50%,W3为个人综合表现积分占20%。
W1=(参评人课程成绩积分/参评群体最高课程成绩积分)*30;
W2=(参评人科研成果积分/参评群体最高科研成果积分)*50;
W3=(参评人个人综合表现积分/参评群体最高行为积分)*20。
(2)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M1=W1+W2。其中,M1为总成绩,W1为科研成果占80%,W2为个人综合表现积分占20%。
W1=(参评人科研成果积分/参评群体最高科研成果积分)*80;
W2=(参评人个人综合表现积分/参评群体最高行为积分)*20。
3.根据各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积分:
(1)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20、18、16、14、13、12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20、17、14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6分;其中,参加“挑战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上述奖项者,每项另加10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加重要国际比赛且获奖者,每项另加5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5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2)省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5、13、11、9、8、7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15、12、9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4分;其中,参加“挑战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上述奖项者,每项另加5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3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3)市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1、9、7、5、4、3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11、8、5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3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2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4)校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6、5、4、3、2、1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6、4、2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1分;其中,参加“攀登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选拔赛获得上述奖项者,每项另加3分;经学院(学部、书院)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1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5)学院(学部、书院)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前三名者,分别加3、2、1分;
(6)市级以上(含市级)科创比赛是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组织、学会主办的比赛;校级科创比赛是指由学校各职能部处(含大工书院)在全校范围内主办的比赛;比赛级别及获奖等级的认定,由各院级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确定;
(7)在同一评奖年度内,同类项目、不同级别比赛加分不可以累计,只计算一次最高分;同一比赛下设单项奖与团体奖加分不可以累计,只计算一次最高分。
(三)体育竞技奖
体育竞技奖旨在奖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及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申请学生可提出10项代表性成果。
1.根据各级体育竞技比赛获奖情况积分:
(1)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20、18、16、14、13、12分,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20、17、14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6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加重要国际比赛且获奖者,每项另加5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5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2) 省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5、13、11、9、8、7分,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15、12、9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4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3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3) 市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1、9、7、5、4、3分,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11、8、5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3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2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4) 校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6、5、4、3、2、1分,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6、4、2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1分;经学院(学部、书院)选拔推荐参赛但未获奖者加1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5) 学院级体育比赛获前三名者,分别加3、2、1分;
(6) 市级以上(含市级)比赛是指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组织、协会主办的比赛;校级比赛是指由学校各职能部处(含大工书院)在全校范围内主办的比赛;比赛级别及获奖等级的认定,由各院级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确定;
(7) 同一评奖年度内,同一类项目、不同级别比赛可以按同一成果累计加分,累计加分方法为得分最高的比赛按该项得分计算,其余各级别比赛加该项得分的1/2;
(8) 各项团体项目比赛获奖,各成员最高可以加该项得分,替补队员最高可以加该项得分的1/2。
2.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学院级比赛中打破相应记录者,另加20、15、11、6、3分;
3.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若干规定》,参赛学生可自行选择申请课程免修、课程成绩乘系数、第二课堂学分和素质能力类荣誉成果,但只能选择其中一项。
(四) 文化艺术奖
文化艺术奖旨在奖励积极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拥有良好审美素养,在文艺活动、展演及赛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申请学生可提出10项代表性成果。1.根据各级文化艺术比赛获奖情况积分:
(1) 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文艺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20、18、16、14、13、12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20、17、14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6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加重要国际比赛且获奖者,每项另加5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参演)但未获奖者加5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2) 省级文艺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5、13、11、9、8、7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15、12、9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4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参演)但未获奖者加3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3) 市级文艺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11、9、7、5、4、3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11、8、5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3分;经学校选拔推荐参赛(参演)但未获奖者加2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4) 校级文艺比赛获前六名者,分别加6、5、4、3、2、1分,获一(金)、二(银)、三(铜)等奖者分别加6、4、2分,获得不包含上述等级的其他奖项加1分;经学院(学部、书院)选拔推荐参赛(参演)但未获奖者加1分,报名即参赛且未获奖者不加分;
(5) 学院(学部、书院)级文艺比赛获前三名者,分别加3、
2、1分;(6)市级以上(含市级)比赛是指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组织、协会主办的比赛;校级比赛是指由学校各职能部处(含大工书院)在全校范围内主办的比赛;比赛级别及获奖等级的认定,由各院级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确定;
(7) 同一评奖年度内,同一类项目、不同级别比赛可以按同一成果累计加分,累计加分方法为得分最高的比赛按该项得分计算,其余各级别比赛加该项得分的1/2;
(8) 各项团体项目比赛获奖,各成员最高可以加该项得分,替补队员最高可以加该项得分的1/2。
2.参加学校或学院(学部、书院)组织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迎新晚会、毕业歌会、新年音乐会、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的公益性演出的演员、主持人、礼仪等可以按同一成果累计加分,每参加一项活动加1分,累计不超过6分,其中学院级演出累计不超过3分;
3.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若干规定》,参赛学生可自行选择申请课程免修、课程成绩乘系数、第二课堂学分和素质能力类荣誉成果,但只能选择其中一项。
(五) 社会实践奖
社会实践奖旨在奖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劳育活动、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申请学生可提出5项代表性成果。
1.学校、学院(学部、书院)选拔参加社区挂职锻炼任职期满者,加5分;获得校社区挂职先进个人称号者另加2分;获得校社区挂职锻炼标兵称号者另加2分;以上各项按同一成果累计积分;
2.经学校、学院(学部、书院)推荐获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学院级表彰的优秀志愿者,分别加20、15、10、6、3分,只计算一项最高分;获评校“十佳志愿者”称号者另加4分;因参加单项具体活动而获表彰的志愿者加1分,累计不超过2分;以上各项按同一成果累计积分;
3.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调查,获优秀调研报告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加3、2、1分;
4.参加学校、学院(学部、书院)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同一评奖年度寒假或暑假参加多个社会实践团队者,每假期只按一个团队(一项成果)计算:
(1) 获学校立项的实践团队成员加2分,重点团队成员另加2分,各团队队长另加1分,实践以结项时所在的学年计算加分,立项未结项不加分;
(2) 实践团队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团队成员每人分别另加8、6、4分;获校级一、二、三等奖的实践团队,团队成员每人另加3、2、1分;同一个实践团队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团队成员只计算一项最高分;
(3) 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者分别另加10、7、4分;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一、二、三等奖分别另加3、2、1分;同一个人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只计算一项最高分;
(4) 上述(1)、(2)、(3)项累计计算分数,寒假社会实践与暑假社会实践按不同成果分别累计积分。
5.参加三个月(及以上)出国(境)学习项目,或赴国际组织实地实习且项目合格者,加8分;参加三个月以下出国(境)学习项目(学分项目),或线上参加国际组织实习且项目合格,或参加学校国际胜任力课程项目结业且考核优秀者,加6分;参加短期出国(境)学习交流项目(无学分),或参加校内重要国际交流活动且表现优秀者,加3分;获评校国际交流学生标兵称号者,另加2分;以上项目按不同成果累计积分;
6.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加的其他校内外劳动、社会实践、国际交流活动,必须提供相应的单位证明材料以及实践报告,每次活动加1分,累计不超过2分;
第八条 申请以上个人荣誉的学生原则上须民主评议良好。民主评议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组织集体成员互评,互评票“优秀”等级占比不多于集体总人数的10%;获得三分之二以上“优秀、良好”等级票数的学生为民主评议良好。研究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民主评议细则见附件。
第九条 学生集体荣誉包括优秀导学团队(研),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文明寝室等。
(一) “文明寝室”荣誉称号授予寝室成员团结友爱、和睦互助、共同进步,寝室卫生整洁的学生寝室;“标兵寝室”荣誉称号授予本科生“文明寝室”中表现突出,堪为全校榜样的寝室典型,每学年按照各二级评审单位择优推荐、学校统一组织评选的方式选树10个。
(二) 其他集体荣誉称号评选条件、要求参见相关单位具体评选实施细则。
第十条 以上相关计算结果四舍五入,不足1人(个)按1人(个)计算。
第十一条 学生荣誉按学年组织评选。评选实行申报制,符合条件的学生或集体均可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辅助材料(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的时间范围为评选周期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视为自愿放弃参评资格。
第十二条 细则中未明确或未涉及的内容,由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决议,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 荣誉评选程序、职责与监督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综合奖励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适用于2024级及以后学生荣誉评选。